1.vim的设计理念是组合;命令组合:Vim强大的编辑能力中很大部分是来自于其普通模式命令。vim的设计理念是命令的组合。例如普通模式命令"dd"删除当前行,"dj"代表删除到下一行,原理是第一个"d"含义是删除,"j"键代表移动到下一行,组合后"dj"删除当前行和下一行。另外还可以指定命令重复次数,"2dd"(重复"dd"两次),和"dj"的效果是一样的。"d^","^"代表行首,故组合后含义是删除到光标开始到行首间的内容(不包含光标);"d$" $"代表行尾,删除到行尾的内容(包含光标);用户学习了各种各样的文本间移动/跳转的命令和其他的普通模式的编辑命令,并且能够灵活组合使用的话,能够比那些没有模式的编辑器更加高效的进行文本编辑。模式间的组合:在普通模式中,有很多方法可以进入插入模式。比较普通的方式是按"a"(append/追加)键或者"i"(insert/插入)键。2.很多快捷键设置和正则表达式类似,可以辅助记忆; ^ $ w 等3. vim针对程序员做了优化;写代码的时候手需要时刻保持在键盘上,随机定位代码、随机删除代码、移动代码、插入代码的操作大大多于阅读、翻页操作,中间卡顿一下效率就大大降低了;但对普通用户而言,顺序写、设置字体格式、翻页读多于随机写删除操作, 且每个动作之间本身就有很多的停顿,用其他UI编辑器(word,notePad++等)效率反而比VIM高效,使用vim进行操作只会徒增你的疑惑: vim为什么这么流行。(如果你不是一个代码开发者,估计你看完这段话也无法感同身受,建议先去学一门编程语言,新手推荐学C,java入门,做一道50行代码的课后习题,来感受下写代码的过程)Bram Moolenaar 在 80 年代末购入他的Amiga计算机时,Amiga 上没有他最常用的编辑器vi。Bram 从一个开源的 vi 复制 Stevie 开始,开发了 Vim 的 1.0 版本。最初的目标只是完全复制 vi 的功能,那个时候的 Vim 是Vi IMitation(模拟)的简称。1991 年 Vim 1.14 版被 "Fred Fish Disk #591" ——Amiga 用的软体集收录了。1992 年 1.22 版本的 Vim 被移植到了 UNIX 和MS-DOS上。从那个时候开始,Vim 的全名就变成 Vi IMproved(改良)了。在这之后,Vim 加入了不计其数的新功能。做为第一个里程碑的是 1994 年的 3.0 版本加入了多视窗编辑模式(分割视窗)。从那之后,同一荧幕可以显示的 Vim 编辑文件数可以不止一个了。1996 年发布的 Vim 4.0 是第一个利用图型接口(GUI)的版本。1998 年 5.0 版本的 Vim 加入了 highlight(语法高亮)功能。2001 年的 Vim 6.0 版本加入了代码折叠、插件、多国语言支持、垂直分割视窗等功能。2006 年 5 月发布的 Vim 7.0 版更加入了拼字检查、上下文相关补完,标签页编辑等新功能。 2008 年 8 月发布的 Vim 7.2,该版本合并了 vim 7.1 以来的所有修正补丁,并且加入了脚本的浮点数支持,2010年08月15日,历时两年的时间,vim又发布了vim 7.3这个版本,这个版本修复了前面版本的一些bug,以及添加了一些新的特征,这个版本比前面几个版本来的要更加优秀。4.2016年9月12日 Vim 8.0[1] 十年以后,Vim 终于发布了一个新的大版本 8.0,结束了从 2006 年 5 月 7 日开始的 7.0 世代。虽然这十年间,Vim 也一直在不断更新,从 7.0 到三年前的 7.4,每隔一两年或两三年就会有个小版本更新,但是这次跨越大版本更新,带来了不少新的特性,据说有一些是从其它的 Vi 流派吸收来的特性。中软卓越的APP上有更多介绍可以参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