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射频集成电路设计的旅程中,HFSS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,为工程师提供了强大的自动化工具。本文将引领您探索基于HFSS脚本的集成电路设计过程,以片上电感建模与仿真为例,逐步揭示其在芯片设计中的高效应用。首先,准备工作至关重要。在"demo.py"脚本和"AEDT"工程中设定舞台,通过"Tools > Run Script"一键启动Python编程。在这个阶段,我们创建了基础框架,为后续的电磁结构设计和仿真做好铺垫。接下来,聚焦于电感的构建。我们自动生成一个电感,如L1,参数设定为100微米,这只是个简单的起点,但展示了脚本如何在参数管理上展现智能。脚本中,我们导入环境,初始化项目和设计,以DrivenModal模式启动,确保单位精确到微米。紧接着,我们设计了一个6x6x6立方厘米的透明空气边界,为仿真提供自然的物理边界条件。在这个过程中,MaterialEditable功能被激活,允许我们轻松创建介质层模型,如硅衬底(ε=11.7, σ=0.02)和二氧化硅(ε=4.0)。在3D Modeler的舞台上,我们精心构建了多层次的结构,从300微米厚的硅衬底层到10.8微米的二氧化硅层,再到0.6微米的氮化硅保护层。每个层的创建都如艺术般精细,通过CreateBox命令,赋予了它们特定的尺寸、材质和属性,如名称、透明度和坐标系。然后,我们专注于片上电感的建模,用黄色金属层在硅基上设立6微米间距,引入了"IND"坐标系。脚本中,我们细致地设置了电感的几何参数,如长度、宽度和深度,以及引脚长度Lg。通过创建Box模型,精确地定位和定义了电感的物理形状。建模完成后,我们通过减法和合并操作进行精确的几何调整,如创建 Ground 模型,确保金属层的精确布局。这些操作中,我们保留了关键的参数,如位置、尺寸和材料,同时强调了MaterialEditable等属性的设定。最后,我们演示了如何使用脚本进行仿真设置,如插入扫频分析,设置频率范围和步长,以及插入解决和报告步骤。脚本不仅自动计算电感和Q值,还生成可视化结果,如"Output Variables Plot 1",使工程师能够直观地审视模拟结果。通过这个系列文章,您将逐步领略HFSS脚本在集成电路设计中的强大功能,以及如何通过自动化过程提升效率,为射频设计的每个阶段注入智能。让我们一起探索这个技术的无限可能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