架构设计之数据库设计
背景
- IO瓶颈
- 第一种:磁盘读 IO 瓶颈,热点数据太多,数据库缓存放不下,每次查询会产生大量的 IO,降低查询速度→分库和垂直分表。
- 第二种:网络 IO 瓶颈,请求的数据太多,网络带宽不够→分库。
- CPU瓶颈
- 第一种:SQL 问题:如 SQL 中包含 join,group by,order by,非索引字段条件查询等,增加 CPU 运算的操作→SQL 优化,建立合适的索引,在业务 Service 层进行业务计算。
- 第二种:单表数据量太大,查询时扫描的行太多,SQL 效率低,增加 CPU 运算的操作→水平分表。
1. SQL优化
2. 表结构建设
3. 分库分表
什么时候考虑分库分表
-
能不分就不分
并不是所有表都需要切分,主要还是看数据的增长速度。切分后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业务的复杂程度。不到万不得已不要轻易使用分库分表这个“大招”,避免“过度设计”和“过早优化”。
分库分表之前,先尽力做力所能及的优化:升级硬件、升级网络、读写分离、索引优化等。当数据量达到单表瓶颈后,在考虑分库分表。在系统设计阶段就应该根据业务耦合松紧来确定垂直分库,垂直分表方案,在数据量及访问压力不是特别大的情况,首先考虑缓冲、读写分离、索引技术等方案。若数据量极大,且持续增长,再考虑水平分库水平分表方案。
-
数据量过大,正常运维影响业务访问,这里的运维是指:
- 对数据库备份,如果单表太大,备份时需要大量的磁盘 IO 和网络 IO。
- 对一个很大的表做 DDL,数据库会锁住整个表,这个时间会很长,这段时间业务不能访问此表,影响很大。
- 大表经常访问和更新,就更有可能出现锁等待。
-
随着业务发展,需要对某些字段垂直拆分
在实际业务中都可能会碰到,有些不经常访问或者更新频率低的字段应该从大表中分离出去。
-
数据量快速增长
随着业务的快速发展,单表中的数据量会持续增长,当性能接近瓶颈时,就需要考虑水平切分,做分库分表了。
3.1 分库
3.1.1 读写分离(一主多从)
3.1.2 水平分库
以字段为依据,按照一定策略(hash、range等(参考二)),将一个库中的数据拆分到多个库中。
-
结果:
- 每个库的结构都一样
- 每个库中的数据不一样,没有交集
- 所有库的数据并集是全量数据
-
适用场景
系统绝对并发量上来了,分表难以根本上解决问题,并且还没有明显的业务归属来垂直分库的情况下。
库多了,IO 和 CPU 的压力自然可以成倍缓解。
3.1.3 垂直分库
以表为依据,按照业务归属不同,将不同的表拆分到不同的库中。 达到专库专用的作用。
-
结果:
- 每个库的结构都不一样。
- 每个库的数据也不一样,没有交集。
- 所有库的并集是全量数据。
-
适用场景
系统绝对并发量上来了,并且可以抽象出单独的业务模块的情况下。
到这一步,基本上就可以服务化(专库专用,接口调用方式)了。例如:随着业务的发展,一些公用的配置表、字典表等越来越多,这时可以将这些表拆到单独的库中,甚至可以服务化。
再者,随着业务的发展孵化出了一套业务模式,这时可以将相关的表拆到单独的库中,甚至可以服务化。
3.2 分表
3.2.1 垂直分表
以字段为依据,按照字段的活跃性,将表中字段拆到不同的表中(主表和扩展表)。 (参考一)
-
结果
- 每个表的结构不一样。
- 每个表的数据也不一样,一般来说,每个表的字段至少有一列交集,一般是主键,用于关联数据。
- 所有表的并集是全量数据。
-
适用场景
系统绝对并发量并没有上来,表的记录并不多,但是字段多,并且热点数据和非热点数据在一起,单行数据所需的存储空间较大,以至于数据库缓存的数据行减少,查询时回去读磁盘数据产生大量随机读 IO,产生 IO 瓶颈。
可以用列表页和详情页来帮助理解。垂直分表的拆分原则是将热点数据(可能经常会查询的数据)放在一起作为主表,非热点数据放在一起作为扩展表,这样更多的热点数据就能被缓存下来,进而减少了随机读 IO。
拆了之后,要想获取全部数据就需要关联两个表来取数据。但记住千万别用 Join,因为 Join 不仅会增加 CPU 负担并且会将两个表耦合在一起(必须在一个数据库实例上)。
关联数据应该在 Service 层进行,分别获取主表和扩展表的数据,然后用关联字段关联得到全部数据。
3.2.2 水平分表
以字段为依据,按照一定策略(hash、range 等),将一个表中的数据拆分到多个表中。 单表数据控制在500万。
-
结果:
- 每个表的结构都一样。
- 每个表的数据不一样,没有交集,所有表的并集是全量数据。
-
适用场景
系统绝对并发量没有上来,只是单表的数据量太多,影响了 SQL 效率,加重了 CPU 负担,以至于成为瓶颈,可以考虑水平分表。
单表的数据量少了,单次执行 SQL 执行效率高了,自然减轻了 CPU 的负担。
-
常用分表维度
- 自增ID
- 省份维度
- 年份维度:当前年度数据为一张表,最近三年的数据为一张表,归档数据为一张表。
3.3 常用分库分表工具
常用的分库分表工具如下: 各种工具的利弊自查
- Sharding-JDBC(当当)
- TSharding(蘑菇街)
- Atlas(奇虎 360)
- Cobar(阿里巴巴)
- MyCAT(基于 Cobar)
- Oceanus(58 同城)
- Vitess(谷歌)
3.4 分库分表引发的问题
- 分页查询
- 计算总数、分组函数等其他函数的使用
3.4.1 事务一致性问题
-
分布式事务
当更新内容同时存在于不同库找那个,不可避免会带来跨库事务问题。跨分片事务也是分布式事务,一般可使用“XA 协议”和“两阶段提交”处理。
分布式事务能最大限度保证了数据库操作的原子性。但在提交事务时需要协调多个节点,推后了提交事务的时间点,延长了事务的执行时间,导致事务在访问共享资源时发生冲突或死锁的概率增高。
随着数据库节点的增多,这种趋势会越来越严重,从而成为系统在数据库层面上水平扩展的枷锁。
-
最终一致性
对于那些性能要求很高,但对一致性要求不高的系统,往往不苛求系统的实时一致性,只要在允许的时间段内达到最终一致性即可,可采用事务补偿的方式。
与事务在执行中发生错误立刻回滚的方式不同,事务补偿是一种事后检查补救的措施,一些常见的实现方法有:对数据进行对账检查,基于日志进行对比,定期同标准数据来源进行同步等。
3.4.2 关联查询问题
-
使用全局表(或者建立读库)
全局表,也可看做“数据字典表”,就是系统中所有模块都可能依赖的一些表,为了避免库 Join 查询,可以将这类表在每个数据库中都保存一份。这些数据通常很少修改,所以不必担心一致性的问题。
案例:用中间表( 关系数据写ES、Hbase更好 )(参考三)
假设订单表有32个数据库,每个库有32个表;
- 每个订单指定唯一的订单号,订单号哈希除以32取余,存到相应的库和表;
- 用户端,建立user_order中间表,根据用户ID分表,此表字段:用户ID,订单号,时间。用户查询时,在此表查询分页排序,再根据订单号去相应的订单表查询详情;
- 商户端,建立merchant_order中间表,字段:商家ID,订单号,时间。商家查询时,查此表分页排序,获取订单号再去相应的订单表查询;
- 站点运营人员,如果想根据商户查,就用3,如果像根据用户查,就用2,如果想要全部订单按照时间排序,也根据时间建立中间表time_order,字段:时间,订单号,在这里查好后再根据订单号去查订单详情。
-
字段冗余
一种典型的反范式设计,利用空间换时间,为了性能而避免 Join 查询。
例如,订单表在保存 userId 的时候,也将 userName 也冗余的保存一份,这样查询订单详情顺表就可以查到用户名 userName,就不用查询买家 user 表了。
但这种方法适用场景也有限,比较适用依赖字段比较少的情况,而冗余字段的一致性也较难保证。
-
数据组装(比较常用的方法)
在系统 Service 业务层面,分两次查询,第一次查询的结果集找出关联的数据 id,然后根据 id 发起器二次请求得到关联数据,最后将获得的结果进行字段组装。
3.4.3 跨节点分页、排序、函数等问题
-
分页需要按照指定字段进行排序,当排序字段就是分片字段时,通过分片规则就比较容易定位到指定的分片;
-
当排序字段非分片字段时 ,通过二次查询的方式进行查询(子集查询)
先在不同的分片节点中将数据进行排序并返回,然后将不同分片返回的结果集进行汇总和再次排序。
取第一页的数据,对性能影响还不是很大。但是如果取得页数很大,情况就变得复杂的多。
因为各分片节点中的数据可能是随机的,为了排序的准确性,需要将所有节点的前N页数据都排序好做合并,最后再进行整体排序,这样的操作很耗费 CPU 和内存资源,所以页数越大,系统性能就会越差。
在使用 Max、Min、Sum、Count 之类的函数进行计算的时候,也需要先在每个分片上执行相应的函数,然后将各个分片的结果集进行汇总再次计算。
3.4.4 全局主键避重问题
在分库分表环境中,由于表中数据同时存在不同数据库中,主键值平时使用的自增长将无用武之地,某个分区数据库自生成 ID 无法保证全局唯一。 需要单独设计全局主键,避免跨库主键重复问题。
-
UUID
UUID 是最简单的方案,本地生成,性能高,没有网络耗时,但是缺点明显,占用存储空间多。
另外作为主键建立索引和基于索引进行查询都存在性能问题,尤其是 InnoDb 引擎下,UUID 的无序性会导致索引位置频繁变动,导致分页。
-
结合数据库维护主键ID表
在数据库中建立 sequence 表:
CREATE TABLE `sequence` ( `id` bigint(20) unsigned NOT NULL auto_increment, `stub` char(1) NOT NULL default '', PRIMARY KEY (`id`), UNIQUE KEY `stub` (`stub`) ) ENGINE=MyISAM;
stub 字段设置为唯一索引,同一 stub 值在 sequence 表中只有一条记录,可以同时为多张表生辰全局 ID。
使用 MyISAM 引擎而不是 InnoDb,已获得更高的性能。MyISAM 使用的是表锁,对表的读写是串行的,所以不用担心并发时两次读取同一个 ID。
当需要全局唯一的 ID 时,执行:
REPLACE INTO sequence (stub) VALUES ('a'); SELECT LAST_INSERT_ID();
此方案较为简单,但缺点较为明显:存在单点问题,强依赖 DB,当 DB 异常时,整个系统不可用。配置主从可以增加可用性。另外性能瓶颈限制在单台 MySQL 的读写性能。
-
结合数据库维护主键ID表(升级版)
建立 2 个以上的全局 ID 生成的服务器,每个服务器上只部署一个数据库,每个库有一张 sequence 表用于记录当前全局 ID。
表中增长的步长是库的数量,起始值依次错开,这样就能将 ID 的生成散列到各个数据库上(例:两台机器,第一台从1开始,第二台从2开始,增长步长为2)。
这种方案将生成 ID 的压力均匀分布在两台机器上,同时提供了系统容错,第一台出现了错误,可以自动切换到第二台获取 ID。
但有几个缺点:系统添加机器,水平扩展较复杂;每次获取 ID 都要读取一次 DB,DB 的压力还是很大,只能通过堆机器来提升性能。
-
Snowflake 分布式自增 ID 算法
Twitter 的 Snowfalke 算法解决了分布式系统生成全局 ID 的需求,生成 64 位 Long 型数字。
组成部分如下:
- 第一位未使用。
- 接下来的 41 位是毫秒级时间,41 位的长度可以表示 69 年的时间。
- 5 位 datacenterId,5 位 workerId。10 位长度最多支持部署 1024 个节点。
- 最后 12 位是毫秒内计数,12 位的计数顺序号支持每个节点每毫秒产生 4096 个 ID 序列。
-
使用Redis的incr操作
3.4.5 数据迁移、扩容问题
3.4.6 小结
- 垂直分表 :可以把一个宽表的字段按访问频次,是否是大字段的原则拆分为多个表,这样既能使业务清晰,还能提升部分性能。拆分后,尽量从业务角度避免联查,否则性能方面将得不偿失。
- 垂直分库 :可以把多个表按业务耦合松紧归类,分别存放在不同的库,这些库可以分布在不同服务器,从而使访问压力被能服务器负载,大大提升性能,同时能提高整体架构的业务清晰度,不同的业务库可根据自身情况定制优化方案。但是它需要解决跨库带来的所有复杂问题。
- 水平分库 :可以把一个表的数据(按数据行)分到多个不同的库,每个库只有这个表的部分数据,这些库可以分布在不同服务器,从而使访问压力被多服务器负载,大大提升性能。它不仅需要解决跨库带来的所有复杂问题,还要解决数据路由的问题。
- 水平分表 :可以把一个表的数据(按数据行)分到多个同一个数据库的多张表中,每个表只有这个表的部分数据。
3.5 百亿级数据分表后怎么分页查询
3.5.1 分表
分表,借助唯一主键,查询的时候根据唯一主键的规则,可以指定到那一张表查询,常见的分布式生成唯一ID的方式很多,最常见的雪花算法Snowflake、滴滴Tinyid、美团Leaf。以雪花算法举例来说,一毫秒可以生成4194304多个ID。
3.5.2 借助ES
Elasticsearch 将全文检索、数据分析以及分布式技术,合并在了一起,使用 lucene(全文检索) ;
分布式的搜索引擎和数据分析引擎、处理海量数据、全文检索,结构化检索,数据分析 ;
3.5.3 提前计算
如果需要的是统计数据,如季报、年报等数据,可以进行提前计算,或者提前一天计算,但是会有一天的差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