幸亏当初没人听比尔·盖茨的,否则就不会有今日之华为

最近,英国《经济学人》杂志在文章中指出,华为没有被MG打倒,反而再次迎来蓬勃发展。《经济学人》的解读是准确的,这也证明了MG对华为的打压是错误的。经历产业链断供

最近,英国《经济学人》杂志在文章中指出,华为没有被MG打倒,反而再次迎来蓬勃发展。《经济学人》的解读是准确的,这也证明了MG对华为的打压是错误的。经历产业链断供的残酷磨砺之后,华为用五年时间,站在了一个新的高度上。今天,华为的底层技术和根技术足够强大,可以摆脱对MG的依赖。

伟大是逼出来的

5年前,MG全力打压华为时,微软创始人比尔·盖茨是反对的。在盖茨看来,MG应该放开高科技产品(包括软件和硬件)给中国企业用。盖茨认为,中国企业用得越多,用得越久,就越离不开MG的高科技。

不得不说,盖茨是一个“老狐狸”。因为,这不仅仅是产品问题,也不仅仅是技术问题,还牵涉产业生态,而生态系统的构建是最难的,并且先入为主,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,没有企业愿意切换生态。相反,打压中国企业,只会逼迫他们反抗,走向科技自立、自主、自强之路。

就像华为一样,如果不是谷歌为难它,华为也不会去推出鸿蒙系统(尽管华为鸿蒙系统在内部早已酝酿了多年)。毕竟,那时华为消费者业务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,华为手机业务位居全球前三,庞大的海外市场,以及几亿用户对安卓的适应,决定了华为不会轻易另起炉灶。

然而,谷歌不给用,华为只能将备胎转正,从生态一点一滴做起。刚开始时,行业也质疑华为,包括有国产手机厂商也看衰鸿蒙系统,甚至网络上有人讥讽鸿蒙系统是“安卓换皮”。但华为就是华为,它经得起质疑。

经过五年的发展,鸿蒙生态轻舟已过万重山。数据显示,今年第一季度,鸿蒙在国内的份额,已超过苹果iOS,成为中国市场第二大移动操作系统。而在不久前的华为开发者大会上,华为推出“纯血鸿蒙”,实现了操作系统内核的全自研。华为自豪地宣布,由欧美长期主导操作系统内核的历史结束了。

鸿蒙系统向下扎根,核心技术全面突破。当前,鸿蒙生态设备超过9亿,开发者高达254万。正如余承东所说,鸿蒙用短短10年时间,走完了同行30年的路程。“纯血鸿蒙”的系统内核更安全、更弹性、更流畅。这颗“中国核”对华为,对中国,都意义重大,意味着我们突破了封锁,将话语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。

华为在底层技术领域不断突破,用充足的“弹药”,攻克一个又一个“堡垒”。任正非说,华为要敢于聚焦目标,不惜使用范弗里特弹药量,对准同一城墙口持续发起攻击。在研发投入方面,华为是中国唯一一家世界级企业,能进入全球前五,与微软、谷歌等是一个等级。

回到盖茨说的那句话上来,如果不是MG往死里逼,华为在技术上的宽度与深度,肯定不如今天这般强大。反过来说,华为的强大是逼出来的。不久前,我参加华为开发者大会,华为松山湖欧洲小镇三丫坡大门入口的一块石头,赫然写着“没有退路就是胜利之路”,很多人在此打卡留念。

敢啃硬骨头,能打硬仗

五年前,华为的确没有退路。很多人以为,储备芯片用完后,华为将一筹莫展。毕竟,在产业分工高度细化的今天,没有哪家科技企业能独立生存。但是,华为没有退缩,其不仅没有裁员,反而加大人才招聘力度——除了补漏洞,更重要的是往底层突破,拆掉了脖子上一个又一个“铁线圈”。

没有谁天生伟大,华为的卓越是逼出来的,国外技术不给用,就苦练内功,不断往底层技术层面去突破,打破国外的技术垄断。对此,我颇有感触。从2005年开始,我跟华为接触,亲眼见证了它的苦难,它的崛起。华为之所以受人尊重,因为它啃的几乎都是“硬骨头”,比如纯血鸿蒙,华为实现了内核全自研,这无疑是振奋人心的。

去年4月20日,华为宣布实现自主可控的MetaERP研发,并完成对旧ERP系统的替换。对华为来说,对中国企业来说,这是重大突破,华为完全用自己的操作系统、数据库、编译器和语言,做出了自己的管理系统MetaERP软件,实现全栈自主可控,打破SAP、甲骨文等在高端市场的技术垄断。去年6月7日,华为推出全自研的分布式数据库GaussDB,打破甲骨文、微软等国外企业在这一领域的长期垄断,能满足了国内金融、能源、电力等超大型企业对高端数据库的需求。在基础技术和根技术方面,华为持续进行压强式投入,构筑起了华为的核心竞争力,也突破了一道道封锁。

华为吃过的苦,只有自己知晓。华为诞生初期,国内地盘被西方通信巨头占领,它们想像大山一样压得华为喘不过气来,华为只能走出国门觅食,去巨头公司看不上的、战火纷纷地方求生存。因此,任正非早年曾说,“华为人除了艰苦奋斗还是艰苦奋斗,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。”

在任正非看来,资源是会枯竭的,唯有文化生生不息。今天,在华为,我们能看到墙上激动人心的标语,比如,“没有伤痕累累,哪来皮糙肉厚,自古英雄多磨难”“胜则举杯相庆,败则拼死相救!”这不是“打鸡血”,而是华为人的精神写照,是驱动华为从困境中爬出来的有力“武器”,也是华为不断突破尖端技术的辩证法。文/徐上峰

免责声明:此文内容为第三方自媒体作者发布的观察或评论性文章,所有文字和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,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互联网消息无关。文章仅供读者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投诉邮箱:editor@fromgeek.com。